首页 问答 正文

新能源汽车的问题(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当前主流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还是锂离子电池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也有搞的,比如某田,国内也有氢能源汽车产品和加氢站,但还是很少很少很少。

针对电车,目前最主要的障碍个人认为有三个;安全、续航补能和保值率。

1.安全

首先是安全问题,充电自燃、碰撞自爆自燃、高温自燃等等新闻层出不穷,驾驶乘坐的仿佛就不是车,而是一个可移动炸弹,尤其是针对特斯拉,那只要是电车&自燃这个话题,前三必然有他。安全问题需要重视,但也不必听风就是雨,自燃爆炸的确有,新闻也的确很多,但占比还是很小很小的,更多的还是个人的驾驶习惯和用车问题,真正落到车和电池本身的问题有但不多。目前的技术水准,一台电车的安全水平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不然全球各国也不会都在卖,没有禁售电车。

因此,选择了电车,那肯定是要自己注意些问题的,这就好像痔疮患者去吃饭,火锅、烧烤、广式茶点各种店都有,吃什么都是他乐意,但是不是得考虑下别吃火锅,真吃火锅是不是吃点清汤或者潮汕牛肉锅。选择了电车,那么肯定是别往那些地形起伏大的地开,真磕到了底盘,虽然有保护壳,那也必然是不安心的,夏天肯定也别停在户外,找个室内停车场。所以安全不是问题,但选择电车前得做好自己的准备和学习。

2.续航补能

第二是续航和补能,个人认为这是最大的问题,目前的电车官方标的续航都500+,看数字觉得使用肯定没问题,但实际虚标太假,普通天气条件还好,遇到冬天的寒冷天气,往高了说40%达成率很难,往低了说20%?再考虑下空调、加热什么的,只会更差。目前的充电速度也很慢,当然针对有家用桩的用户在大多数条件下没什么问题,但现实是很多没有家充桩或者不具备安装条件;其次是公用充电桩少、不够用,这是个很矛盾的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公用充电桩空着,但自己去充电的时候就发现都在充,找不到空闲的充电桩,峰谷现象很严重,不仅对用户很麻烦,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对发电和输电也增添不少麻烦。这都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一是电池保电能力的提升,对多种复杂条件的适应,二是快充技术的发展和快充桩的布局。换电也是个解决思路,但前期投入成本高,后期运维成本也高,目前换电的体验的确更好,毕竟能换也能充。

3.保持率

第三是保持率问题,这是基于两个现实,一是电池的寿命,二是电车的更新换代。电池是有寿命的,即循环次数,同时循环一定次数后,最大电量也会消减,和我们的手机一样,因此使用时间越长续航也就越短,电池最为电车成本最高的一项组件,也是影响电车保值率最大的因素。要不电池技术颠覆性突破,要不电车商业模式改变(车电分离),否则这个问题始终无法改变。电车目前还是处在快速发展期,基本都是1-2年一换代,各种相关的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电池换了、电控换了、电机换了、车机换了等等都会影响一辆车的综合体验,这是与传统燃油车截然不同的竞争。

因此,针对之前提到的车电分离,针对保值率,目前也是个不太现实的方案,毕竟刨去电池不谈,只要是车机芯片升级了或者电控换代了,那买旧款就没有意义了,毕竟电车现状很多都是升级不涨价的。

技术会越来越好的,新能源汽车也注定是必然,早买早享受不是一句空话,别忘记工具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不去用它,说再多都没有,车的价值也就在于带人更快更舒适的去往目的地。 ? ?

新能源汽车使用应注意哪些问题?

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充电基础设施结构性供给不足,整体规模仍显滞后,充电设施的布局不够合理,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形成。

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支持政策的衔接还不够充分,不同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部分城市设置地方目录,导致消费者选择车型空间大大的压缩,造成了市场的割裂,抑制了发展的活力。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将成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如果新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以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1.4亿计算,可以节约石油3229万吨,替代石油3110万吨,节约和替代石油共6339万吨,相当于将汽车用油需求削减22.7%。

聊聊新能源汽车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使用应注意哪些问题

随着环保的重视和国家地方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呈井喷式增长。那么,想购买新能源汽车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呢?下面整理了些从新能源汽车使用需要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1.交流充电桩

交流充电桩是固定安装在社区停车场、居民小区、大型商场、服务区、路边停车场等场所,接入电网,为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提供可控的单向交流电源或三相交流电源的供电装置。

交流充电桩本身并不具备充电功能,其只是单纯提供电力输出,还需要连接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方可起到为电动汽车电池充电的作用。由于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的功率一般都比较小,所以交流充电桩无法实现快速充电。

2.直流充电桩

直流充电桩也是固定安装在户外,例如在社区停车场、居民小区、大型商场、服务区、路边停车场、专门的电动汽车充电站等场所,接入电网,为电动汽车电池提供直流电源的充电装置。

由于直流充电桩可直接为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一般采用三相四线制或三相三线制供电, 输出的电压和电流可调范围大,因此可以实现电动汽车快速充电。

3.避免大电流放电

电动汽车在起步、载人、上坡时, 尽量避免猛踩加速,形成瞬间大电流放电。大电流放电容易导致产生硫酸铅结晶,从而损害电池极板的物理性能。

4.避免充电时插头发热

220伏电源插头或充电器输出插头松动、接触面氧化等现象都会导致插头发热, 发热时间过长会导致插头短路或接触不良,损害充电器和电瓶,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发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清除氧化物或更换接插件。

5.严禁存放时亏电

蓄电池在存放时严禁处于亏电状态。亏电状态是指电池使用后没有及时充电,很容易出现硫酸盐化附着,会堵塞电离子通道,造成电池容量下降。亏电状态闲置时间越长,电池损坏越重。因此电池闲置不用时,应每月补充电一次。

6.防止暴晒

电动汽车严禁在阳光下暴晒。 温度过高的环境会使蓄电池内部压力增加而使电池失水,引发电池活性下降,加速极板老化。

7.正确掌握充电时间

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充电时间,参考平时使用频率及行驶里程情况,把握充电频次。正常行驶时,如果电量表指示红灯和黄灯亮,就应充电了;如只剩下红灯亮,应停止运行,尽快充电,否则电瓶过度放电会严重缩短其寿命。

充满电后运行时间较短就充电,充电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形成过度充电,使电瓶发热。过度充电、过度放电和充电不足都会缩短电瓶的寿命。一般情况下,蓄电池的平均充电时间在10小时左右。 充电过程如电瓶温度超过65℃,应停止充电。

8.定期检查

使用过程中如果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在短时间内突然大幅度下降十几公里,很有可能是电池组中最少有一块电池出现问题。应及时到销售中心或代理商维修部进行检查、修复或配组。这样能相对延长电池组的寿命,最大程度地节省开支。

9.经常检查轮胎气压

将轮胎气压保持在正确的胎压, 必须每两星期或至少每月检查一次轮胎气压。不正确的轮胎气压会造成耗电、行驶里程短,降低驾驶的舒适性,降低轮胎寿命并降低行车安全性。

关于新能源汽车使用注意的介绍到这里就结束了。电动汽车最主要和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电池部分,因为电池就是全车的核心所在。无论在使用、充电、维修时,都应该按照以上所说的纯电动汽车电池保养问题多加注意,正确使用电动汽车,才可以安全又环保。

聊聊新能源汽车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清洁、节能、高效的交通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然而,新能源汽车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动力电池的问题。动力电池不仅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质量,也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普及。

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安全性:新能源汽车电池主要采用锂离子电池,其安全性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电池材料、设计、制造、管理、使用、回收等环节。电池在高温、过充、过放、短路、撞击等极端条件下可能发生热失控、起火、爆炸等危险123。根据2019年统计的新能源汽车自然数据中,与动力电池安全相关的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达40余起1。因此,提高电池的安全性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课题。

续航里程: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续航里程受到电池的能量密度、容量、循环寿命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国内外主流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路线有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种23。三元锂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抗低温性能,但其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相对较低;磷酸铁锂电池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但其能量密度和抗低温性能相对较低23。因此,提高电池的续航里程需要在保证安全性和寿命的前提下,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容量。

充电便利: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充电便利受到充电设施、充电速度、充电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还存在不足,包括充电桩数量不够、分布不均、标准不统一等问题23。此外,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充电速度也受到技术和安全的限制,快速充电可能会影响电池的寿命和稳定性23。因此,提高电池的充电便利需要加快充电设施建设,提高充电效率和降低充电成本。

回收利用: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回收利用涉及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还不完善,存在政策法规不完善、技术水平不高、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此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也涉及到多个领域和产业之间的协作和协调,包括从动力电池的生产到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再到电力、储能,以及电动自行车、汽车等领域,最后到材料的回收。因此,提高电池的回收利用需要完善政策法规,提高技术水平,建立市场机制,加强跨领域和产业的合作。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问题主要有安全性、续航里程、充电便利、回收利用等四个方面。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体验和市场竞争力,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和浪费。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包括完善政策法规、提高技术水平、建立市场机制、加强跨领域和产业的合作等。只有这样,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实现清洁、节能、高效、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