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绿驰汽车关停,曾被质疑骗局
造车新势力绿驰汽车关停,曾被质疑骗局,事实上,早在2020年,绿驰汽车就被曝拖欠员工薪水,公司已基本处于“瘫痪状态”。造车新势力绿驰汽车关停,曾被质疑骗局。
造车新势力绿驰汽车关停,曾被质疑骗局1绿驰汽车,听过没?路上看见过一辆吗?你可能听过这个名字,但是在路上肯定没见过。因为它一辆车都没卖。
不过,这家造车新势力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近日,一封名为《上海市青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决定书》被曝出,其中显示:造车新势力绿驰汽车被吊销营业执照。
处罚原因为:公司成立后无正当理由超过六个月未开业,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六个月以上,由公司登记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这意味着这家一辆车还没卖出的造车新势力将退出历史舞台。
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 2016年8月成立,注册资本约33.66亿人民币,法定代表人曹季远,经营范围包括汽车科技专业领域内技术开发、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等。绿驰汽车算是国内第一批涌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造车新势力。
2018年1月份,绿驰发布了首款纯电动豪华轿跑车天王星。
2018年6月,国家级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绿驰汽车正式签署了新能源乘用车项目战略合作协议。绿驰汽车将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路径,对九江中部生产基地进行建设。其整体规模为占地1060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规划产能20万辆/年,一期建成后可达10万辆/年的标准,总投资达55亿。
2019年5月,绿驰汽车与长安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绿驰汽车与长安铃木联合制造达成一致。
随后绿驰汽车被爆出资金链断裂、拖欠工资等等。
2020年,河南省国资控股接手绿驰汽车。出资20.1986亿元认缴绿驰汽车60%股权。
2021年初,绿驰汽车的相关业务基本停摆,内部核心班子实质上已经处于解散的状态,公司核心团队不断的遭到清洗。
2021年4月,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发布公告表示受理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
造车新势力绿驰汽车关停,曾被质疑骗局2一辆车都还没有卖出去,这款新能源车就倒下了……
5月17日,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被上海市青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吊销营业执照, 原因是公司成立后无正当理由超过六个月未开业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六个月以上。
事实上,早在2020年,绿驰汽车就被曝拖欠员工薪水,公司已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号称融资100亿
曾被认为是新能源最稳的车企
公开资料显示,绿驰汽车成立于2016年8月,创始人兼CEO为王向银,也是国内最早一批涌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造车新势力。
据了解,王向银在汽车行业里面是个名人,他是车辆工程专业的博士学历,而且曾担任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华泰汽车集团总裁。
在2016年与中能东道、中能资本等投资方合作,成立了绿驰汽车集团 。因为创始人是科班出身,并且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所以绿驰的起点比其他很多汽车企业要高,也很被看好,曾被认为是新能源最稳的车企。
在公司的成立后,绿驰汽车一直以来都十分低调很少发声,至于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里就是流出“王向银辞职”的谣言。随后就到了2018年,绿驰发布了首款纯电动豪华轿跑车天王星,并在日内瓦的大型车展上亮相,之后不过又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最后这款车型并没有投入市场里。
创始人出走
烧光100亿?仍未量产
2019年4月, 绿驰汽车高层发生变动,原CEO王向银因身体原因向董事会递交辞呈,绿驰汽车集团原常务副总裁任亚辉接棒王向银任绿驰汽车CEO。
新任CEO是制造业管理出身,绿驰在当时也被传出将在任亚辉带领快速推进新车量产进程。车型规划方面,绿驰汽车曾先后发布天王星、金星和绿驰M500三款概念车,其首款量产车型M500一度被认为会在新CEO上任当年的广州车展上发布, 但截至目前,绿驰并未量产过任何一款车型。
绿驰汽车曾表示,经过首轮、B轮、C 轮总计约100亿元的融资之后,将会于 2021-2022年完成上市。然而事与愿违,2020年,绿驰汽车就因资金链等问题被曝出公司已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员工薪水被拖欠,此前承诺的首款量产车也迟迟不见踪影。
2019年新能源补贴政策大幅退坡,大批新能源企业陷入欠薪停产危机,当年就连理想汽车的李想,也被称为“2019年最惨的男人”。同样,绿驰汽车也没能幸免于难。
在长期亏损导致资金断裂背景下,绿驰汽车在2020年3月“卖身求生”,将60%股权以20.1986亿元价格出让给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河南国投”),后者成为实际控股方,公司名称也由原来的绿驰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变更为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但国资入主后,绿驰汽车并没有多少声量和动作。对外释放出的消息仍旧是欠薪和公司陷入瘫痪状态,内外传闻压力下,CEO任亚辉曾在公司群里表示,“就是没钱了,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去求投资方。”
而河南国投等来的也是绿驰的破产消息。2021年4月,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发布公告称受理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
今年以来
多家造车新势力倒下
蔚来汽车的李斌曾说,没有200亿,不要来造汽车。
2020年12月,烧光李嘉诚投的51亿长江汽车进入破产清算。
据IT桔子统计,2020年新能源造车死亡的企业名单中,还包括经历过6轮融资最终无奈破产重整的博郡汽车,以及烧光84亿未造出一台量产车的拜腾汽车等
今年以来,随着“蔚小理”已经成功实现毛利率转正,但是造车新势力却加速倒闭。前后一个月的时间,先后传出三家造车新势力企业破产、拍卖的消息。
曾经以“BBBA”自居的北京宝沃,破产一事在4月末有了新的进展;曾被称为“上饶明珠”的汉腾汽车,几乎也在同一时间传出破产重组的消息;烧光56亿却只造出“老年代步车”的赛麟汽车,即将于5月 30日公开拍卖。
造车新势力绿驰汽车关停,曾被质疑骗局3又一家造车新势力被淘汰出局。
近日,绿驰汽车被传出营业执照遭上海市青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吊销的消息。启信宝显示, 上海市青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一批成立后无正当理由超过六个月未开业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六个月以上的企业做出吊销营业执照处罚,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即绿驰汽车)出现在处罚名单中。
据悉,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是工商登记主管机关对违法企业作出的最高处罚, 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应当停止经营活动,并办理注销登记。
上述信息还显示,当事人的债权债务依法由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清算组负责清算。当事人应及时办理注销登记。
启信宝显示,绿驰汽车共涉及201起司法案件、76个开庭公告、190次法律诉讼、127条限制消费令、71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至今未交付一辆车
公开资料显示,绿驰汽车成立于2016年8月,创始人兼CEO为王向银。据了解,王向银曾在福田汽车工作17年,有着较为丰富的从业经验。他曾为绿驰汽车制定了“打造智能移动生活运营商”的.战略定位,并在意大利都灵设立定制车型制造基地。
2018年,绿驰汽车首款纯电动豪华轿跑车天王星亮相。彼时,绿驰汽车计划在2019年6月投放首款紧凑型SUV产品,11月投放首款4座微型车产品与中大型轿跑,2020年上市2座微型车,9月上市紧凑级轿车,2021年2月上市小型SUV,5月上市大型SUV,8月上市MPV车型。
同时,在2018年6月,绿驰汽车拟投资55亿元,建设年产2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工厂,随后由于缺少资金,生产基地一直处于场地填方及平整阶段。2019年5月,绿驰汽车牵手长安,获得长安铃木闲置产能的使用权,然而却迟迟没有缴纳使用费。
在资金方面, 2019年8月,绿驰汽车曾表示,经过首轮、B轮、C轮总计约100亿元的融资之后,绿驰汽车会于2021年~2022年完成上市。然而事实上,绿驰汽车的B轮融资还未浮出水面,但其早已“易主”。
在长期亏损导致资金断裂背景下,绿驰汽车在2020年3月“卖身求生”,将60%股权以20.1986亿元价格出让给河南省国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后者成为实际控股方,公司名称也由原来的绿驰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变更为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不过,国资入主后,绿驰汽车并没有多少声量和动作,对外释放出的消息仍旧是欠薪和公司陷入瘫痪状态。而在2021年4月,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发布公告称,受理绿驰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但截至此刻,绿驰汽车并未交付一辆汽车。
优胜劣汰将是常态
绿驰汽车成立的2016年正是不断涌现新造车企业的时期。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威马汽车、奇点汽车、前途汽车、爱驰亿维等一大批新造车企业也是在这前后几年间涌入市场。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注册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包括传统车企和新进入者一度达到480家。
随着各路玩家的涌入,新能源汽车赛道逐渐转为“红海”。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三家企业在这场比拼中暂时拔得头筹,2020年及此后,三家公司毛利率集体实现转正。但在这个过程中,新势力中也不乏一众失意者,“破产”“欠薪”“资不抵债”等字眼常与它们联系在一起。
今年4月13日,云度汽车的股东之一——海源复材发布公告称,因为资金链断裂,云度汽车于2022年2月开始已处于停产状态。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云度汽车资产总额为16.52亿元,负债总额高达16.82亿元,负债高于资产。而这种高负债的状态,云度汽车已持续了5年。
有的是在新造车企业塑造品牌、量产交付的过程中“销声匿迹”。还有一部分新造车企业倒在了量产前夜, 例如绿驰汽车、拜腾汽车、奇点汽车等,从成立至今仍未实现一辆车的交付。而博郡汽车和赛麟汽车等早已被淘汰出局。
但也有一些造车新势力在努力重回大众视野。5月3日,前途汽车创始人陆群公布其母公司——长城华冠与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Mountain Crest Acquisition Corp.签署正式合并协议,预计2022年底完成重组合并上市,届时前途汽车将作为长城华冠的重要资产组成部分赴境外IPO。
东方证券研报称,疫情时代将改变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竞争格局,“疫情前不同新能源车企大多能享受新能源车销量高增长的市场红利,疫情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将影响新能源整车市场格局,部分产品及技术实力不强的新能源车企将被加速淘汰。”
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当依靠融资续命的造车新势力企业,一旦融资出现问题,这些企业很快就会被淘汰。未来,可能也会不断有“造车新新势力”出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进出出”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优胜劣汰也将会是常态。
新能源汽车哪个牌子最好?
新能源车“备战"动力电池“退役潮”
截至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退役潮”也接踵而至。尽管近年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进军动力电池回收领域,但整体来看这一市场仍是“蓝海”,整体竞争格局暂时呈现“小、散、乱”的局面。随着“退役潮”临近,规范动力电池回收迫在眉睫。
动力电池“退役潮”临近
回收市场规模或超千亿
近日,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组织召开工作座谈会,围绕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标准体系、强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加快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迭代升级、促进动力电池关键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据悉,参加此次座谈会的包括部分地方工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以及新能源汽车生产、动力电池生产、电池租赁、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等领域的企业代表。会上,有关专家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情况,分析了废旧动力电池产生趋势;动力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交流了动力电池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换电商业模式影响、动力电池绿色设计等方面的情况。
业界分析认为,动力电池回收正成为一个政府导向明显、众多企业参与的新兴行业。一方面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动力电池大量退役带来环保问题亟待解决;另一方面,动力电池的原料回收、再加工及利用,将大大提升我国动力电池原材料自给率,降低对上游资源的依赖,有利于缓解原材料供需紧张矛盾
民生证券研报指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理论寿命为4至8年,预计2017年前后国内大规模装机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将在2023年迎来回收放量期。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计,到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累计将达到137.4GWh,需要回收的废旧电池将达到96万吨。
业内人士介绍,退役动力电池通常有两种回收方式: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其中梯次利用将是未来动力电池回收的主流方向:每辆新能源汽车上一般装载的是一个完整的锂电池包,回收后既可以拆解成模组或电芯,形成小型电池用于低速电动车、太阳能路灯等产品,也可以将多个完整的电池包并在一起,为风、光电等场景储能。
国海证券研报显示,由于退役动力电池存在20%至80%能够用作其他领域的可用容量,所以相较于直接拆解经济效益更大。然而目前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存在流程较长、关键技术待突破、技术规范不足、行业标准缺失、安全性及稳定性难以保障等问题,导致经济价值尚未体现。但直接拆解回收已具备经济性,2027年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超千亿元。
国盛证券也表示,经测算,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实际市场规模2022年约为146亿元,至2030年理论可达1406亿元。
进入规模化投资阶段
产业链上下游竞逐“蓝海”
1月29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拟在广东佛山投资238亿元,建设一体化新材料产业生产基地,涵盖50万吨废旧电池材料的回收、三元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生产、负极再生石墨制造等项目。
宁德时代称,市场即将迎来大规模的动力电池“退役潮”,动力电池回收处置和利用,将是动力电池原料重要的来源渠道之一。此次投资是为推动公司锂电材料及回收业务发展,并保障原材料供应。
作为动力电池行业龙头之一,宁德时代此次238亿元加码动力电池回收,被业界认为是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进入规模化投资阶段的标志。事实上,不少行业龙头企业也早已大手笔积极布局这一领域。
此前于2月9日,蜂巢能源全资子公司藤青青再生资源(上饶)有限公司与天奇股份在江西省上饶市签署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湿法冶金项目合资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成立合资公司,开展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利用湿法冶金项目,目标年产碳酸锂5000吨、磷酸铁20000吨。天奇股份表示,公司积极建设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已初步形成锂电池回收循环利用产业链布局。而早在1月初,另一家行业龙头国轩高科年产50GWh电池回收项目宣布开工,项目建成后达到年处理50GWh退役锂离子电池综合回收利用的生产能力,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约11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动力电池回收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目前仍是蓝海市场。随着动力电池装机大规模放量,锂资源短缺、原材料价格高企,动力电池回收的市场价值得以凸显。有动力电池回收商透露部分电池的折扣系数(废料价与新货价的比)在2021年最低是60%左右,2022年普遍升到100%以上,甚至有些废料价格飙升超过200%
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一度“居高不下”也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军锂电回收“蓝海”车企、电池企业、材料企业、第三方回收企业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签订长协订单等方式加码、提升产业整合度。除开宁德时代、天奇股份、国轩高科等,格林美、赣锋锂业、欣旺达、中伟股份、旺能环境、光华科技等多家公司也均有业务进展
国内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也已经入场动力电池回收赛道,比亚迪早在2018年就与铁塔公司合作,将回收的比亚迪电池用做基站储能备用。爱驰汽车2022年与天奇股份及其参股公司上海万高签署协议,三方共建新能源动力电池运营及售后服务体系。部分外资车企如大众、丰田、通用等,也纷纷通过自建或合作建立动力电池回收体系。
头部集中趋势显现
技术与渠道成核心竞争力
尽管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热火朝天”,但毋庸讳言的是,这一市场目前整体竞争格局暂时呈现“小、散、乱”的局面。短期来看,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必然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且行业尚未有龙头企业。与此同时,行业目前仍存在政策法规强制性不足、发展不规范等问题,“小作坊”与“正规军”存在货源之争。
所谓“正规军”,一般指列入工信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白名单”的企业。2018年7月,工信部公布了第一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名单,包括华友循环、豪鹏科技、格林美、邦普循环、光华科技5家企业。2022年12月16日,工信部公布了第四批名单共41家,其中不乏宁德时代、广汽集团这样的“巨头”身影,旺能环境、骆驼股份、腾远钴业等多家上市公司也发布公告,称公司或相关下属企业被列入名单。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白名单”企业数量已超过80家,但行业内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也是不争的事实,仅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注册量就达到约2.4万家,龙头企业尚待成型。随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布局节奏加快,主管部门连续对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行政策加码,市场也将更加规范化,技术与渠道成为电池回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以宁德时代为首的“正规军”而言,在回收产能进一步扩张的当下,如何拥有稳定的回收渠道,进一步提高电池回收的效率,迅速平摊前期投资的成本,是亟需化解的问题。此外随着电池CTP(无模组电池包)CTC(电芯到底盘)技术成为潮流,刀片电池、麒麟电池等新型电池的放量,电池拆解回收的难度也有所提高,在电池规格众多的情况下,如何形成大规模、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回收产线也将成为下一步的挑战。
宁德时代也表示电池回收及材料市场,可能受到宏观经济波动、下游新能源汽车推广情况、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变化、成本上升及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同时废旧动力电池的来源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中泰证券研报认为,锂电池回收目前仍是蓝海市场,但行业向头部集中的趋势正在显现,未来“车企-电池厂-回收企业”的回收产业闭环将成为行业趋势,回收能力不达标的中小企业将加速出局。
一、美国特斯拉
只要一谈到纯电动汽车哪家强,那么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特斯拉。不单单是因为这款车的售价高,而是在目前的市场上确实是没有哪款车能和它相比,续航里程最高,外观最漂亮,如果有钱的话,首先推荐的就是这个品牌的电动汽车。
二、德系BBA品牌
BBA大家肯定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奔驰、宝马、奥迪,合起来就是BBA,这三大豪华汽车品牌在国内可以说是赚得盆满钵满,是国内销量最好的三大豪华品牌,所以他们推出的新能源汽车肯定也是属于豪华车之列的,不管是在性能上还是外观和续航里程上,都是排在前列的。如果你准备购买50万左右的新能源汽车,那么我会推荐你买BBA的其中如何一款,都是非常有面子的。
三、蔚来、比亚迪
国内几大新能源汽车品牌,例如蔚来、比亚迪,蔚来的纯电动汽车也是相当不错的,在国内有“特斯拉”的风格,外观也是非常的吸引人,而且续航里程也很不错,在国内属于第一阵营,价格上相对来说会稍微贵一点。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在国内销量是排在第一的,旗下推出了很多款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最近推出的秦、唐纯电动汽车,外观上一点也不比合资品牌差,主要是价格便宜。
扩展资料:
新能源汽车使用注意事项
1、车辆的充电
车辆的充电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是非常的关键的,而对于车子使用来说,尤其是远距离出行的时候,需要知道去的地方有没有快充充电桩之类的,同时车子的便携充电器的一个充电时间,最好根据平时的频率和里程,掌握好充电的频率。但不要行驶过短就充电,也不要充电太长。
2、车辆保养和质保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也是需要进行保养,根据车辆的保养而言也是有周期的,根据保养周期而言是在5000或者是7000公里左右保养一次,另外对于车辆的质保时间和质保项目来说,这是一定需要了解的,普遍的质保周期来说是在七年和15万公里左右的质保。对于电池的质保是在8年或者15万公里,有些车子的续航或者电池衰退在20%左右就可以免费进行更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