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教育教学研修培训里中观什么意思 1、社会科学
在社会科学中,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把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叫做宏观科学,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宏观方法。通常把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去研究把握的科学,叫做微观科学,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微观方法。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中观的方法,所以在社会学科中,有宏观理论有微观理论还有中观理论。
2、经济分支
中观20世纪60年代城市经济学出现以来,人们逐渐觉得经济学的视角除了宏观、微 观之外,还应该有中观经济学位于其中。但是,对于中观经济学应该包括什么研究内容,以什么为特点,各个学派的经济学家和 地理学家意见并不一致,甚至对中观经济学应不应该提出,都有争论。
学界比较认同的中观经济学,应该是以城市或者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视角,对当今世界上城市化、区域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现象、社会现象进行的研究。相比较于宏观经济学的国家视角和微观经济学的经济人视角,中观经济学更加适合于 地方 *** 的管理需要和跨国公司的区域战略需要。
尤为令人称道的是,作为中观经济学主要学科的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及产业经济学,对于空间因素极为重视,这区别与以前的传统古典经济学。
问题二:教育学中什么是直观形象法 就是直观教学法。相对于抽象的说教的教学原则或方法.具体地讲有图文并茂教学法,利用挂图法,实物演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现场参观教学法,视频教学法等等.。
问题三:什么是中国式教育观 写在前面的话 车子开动了,人很多。头发花白的老大爷给抱着五六岁的小孩一直吵闹着要喝果汁,这个老大爷就给他拿了一瓶果汁,打开盖子之后,小孩子没有拿住果汁,瓶子里的果汁洒在老大爷的身上,坐在后面的女人立即口中带有脏字说骂了起来,老大爷一边用纸擦拭溅到身上的果汁,一边和坐在后面的女人说,“孩子还小吗,行了,别说了”!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很是百思不得其解了,中国的教育体系一直在延续和革新中发展,现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和和谐社会,那我就想问,素质教育是什么时候教育才好呢,是上了学之后呢,还是从孩子哇哇落地开始,有的人回答肯定是后者,但是怎么教育呢?在这件事情中,这位长者的话,同样代表了很多中国人的话,很有代表性!中国教育有一种怪圈,就是隔辈亲,很怪的。有些开明的年纪很轻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是严格,大多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情来教育,但是由于工作或者是其他的原因,没有时间及时的教导他们,可能把孩子放在公公婆婆或者自己父母的身边,这时候,长者的疼爱渐渐的,很容易的形成一种错爱---溺爱!环境加之人为因素的改变,放纵了孩子对社会的正确的认识,我们常说的坏毛病,逐渐的传播到了他们的身上,有的父母不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他们自身的缺陷就已经是一种习惯,一种自己认为很对的习惯。 再看车上的这两个成年人,抱着小孩的女人,再喝吸着孩子和剩下的果汁,瓶子空掉了,她下意识的把瓶子扔到车内的地板上,手里撕了一块面巾纸,擦拭嘴角上遗留奶迹后,同样的方式处理掉纸巾,车子到达了终点,车上的人都下了车,这两个人坐的座位下面,很多垃圾,如香蕉皮,小食品袋,果汁瓶,使用过的纸巾等,可以开超市了; 我又想起了刚才那个女人的话,她自身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她所用的语言和行为,本身就是不对的,这也许就是一面镜子,也许会看到我们自己,成年人可能会被生活的担子所重压,但是对待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希望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只有失望,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你教给他们什么,他们就学习什么,“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虽说已经让人传说了几千年,但是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说起这个大家说那是腐化的旧文化。 又一日,还是发生在公交车上,一个妇女带着一个孩子,小孩应该是可以上小学的样子,上车后,那个小孩的母亲告诉小孩,我们就坐两站地的车就下车,车厢内的人并不多,但是没有作为了,妇女领着小孩走到了车内的后门,准备下车,这时候,小孩就是吵闹着,要座位坐,大有没有座位我就哭闹到底的地步,而这位妇女只是环视四周,没有做任何的反应,这是坐在车门附近的乘客只好让位置给这个小孩,小孩很兴奋的坐在座位上,没有说谢谢,而那个妇女同样也没有反应。 这样的教育,怎能有育好好的人才,孩子的哭闹和任性,就是父母眼中的可爱吗?孩子的眼泪就是感情的催化剂吗?不明白,我们在一直说导着素质教育,社会教育,但是我们都忘了一种能让孩子成才的教育,及时教育,孩子教师我们的未来,但是,你要是没有教育好他们,那你自己的未来就不会很灿烂,生活中的很多我们不是很注意的行为和语言,无形中就给你自己的下一代,进行了及时的教育,我们经常感叹为什么,也许中国的父母在后悔的时候就是自己反思的时候,不是吗?
问题四: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什么观 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
解析: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培养具有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公民,增强其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
问题五:简述中国的现代教育观 现代教育的特点 睢文龙 廖时人 朱新春 相对于古代教育而言的现代教育,从生产力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是指18世纪从英国开始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原来工场手工业生产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以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作基础,处于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因而,与古代教育相比更具有新的特点。 1.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现代社会的大机器生产中,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相互作用,迅猛发展,复杂的劳动使劳动者仅仅凭借自身的体力和传统的技能去操作已不可能,劳动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和相当水平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懂得机器的性能,能够正确地操纵机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这种要求将越来越高。摧残人性、脱离实际、烦琐哲学、等级森严的古代教育和父传子、师传徒的原始的和手工生产的家庭、行会教育已不能适合大生产的需要。要培养出现代大机器生产所需要的劳动者和科学技术人才,需要经过学校教育的系统学习和专门培训。学校教育的职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但要为统治阶级自身培养管理国家和企业的人才,也要培养和训练普通劳动者。教育需要普及。教育对象需要扩大。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且不说劳动群众争取教育权利的斗争压力,就是资本家本身为了发展生产,获取高额利润,也要普及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培养和训练劳动人民。特别是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光导纤维、激光等新技术的广泛利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科学等新一代技术的开发利用,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的创造、技术的先进和熟练、劳动者的素质和才能,已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有识之士,在严峻的竞争面前,认识到投资教育、开发智力资源要比投资物质资源更为有利,因此十分重视教育。世界各国普遍增加教育经费,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加速教育手段现代化,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开展成人继续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把教育看做本国经济、政治、军事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教育日趋大众化。 2.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大机器生产,要求广大劳动者懂得科学技术,通晓生产原理,掌握现代生产知识、技能。这样的劳动者,文化素质是基础,生产技术素质是条件,仅仅靠脱离生产的教育或是没有教育的生产过程是很难培养成的,只有通过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因此,现代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现代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反映生产的要求。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①当前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成为与古代教育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
问题六:问题一:什么是中观教学设计? 通俗地说,中观设计是介于宏观(语文课程体系)和微观(某个知识点或某篇课文)之间的整体教学设计。在本次教育技术中级培训中,我们将尝试学习主题化的单元教学设计,它是围绕一个主题以若干学习专题组成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我们在唐诗宋词学习时,想研究杜甫其人其文,于是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几个课时:杜甫其人(一课时),杜甫其文(一课时),名人眼中的杜甫(一课时),我眼中的杜甫(一课时)。那么这四个课时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我们就把这四个课时的内容称为一个主题单元。这样的主题单元究竟该怎样设计呢,我们将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掌握它。 问题二:思维导图有何作用?思维导图在本次主题单元的设计过程中,将帮助我们综合规划单元学习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并且能够逐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优化设计。所以,建议大家在本次培训中充分运用思维导图的优势,精心设计自己的主题单元。另一方面,思维导图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比如我们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理语文知识体系。在表达比较复杂的思路时,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它可以简洁、清晰地呈现出这种思路。目前,不少老师在综合性复习和课题研究活动中都很乐于使用思维导图。 问题三:现在的多媒体技术泛滥,语言的表现力远远不及古人,以后,我们是读图还是读文字?语文教师应该更多的运用多媒体还是更多的运用语言?这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吗?显然不是,如果我们的语言表现力会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而遭到削弱,我们是不是更应当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语文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恰恰为我们培养语言素养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实践领域中,可能会有一些因为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不当,而导致语文教学效能削弱的现象,这正是我们此次研修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技术优化教学,而不是用技术来装点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体现其核心价值。 问题四:本次教育技术中级培训与以往教育技术培训有哪些不同? 以往教育技术培训重点解决的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以帮助教师理解教育技术如何支持其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它以培养教师的信息选择与加工能力、常用技术的操作技能、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能力等为主。本次中级阶段面向不同学习领域的学科教师,在此阶段的培训中运用“中观教学设计”的思想,帮助教师引领教师理解教育技术应用于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形成面向单元的综合化教学设计能力,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是当前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问题五: 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有何区别和联系?教育技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结合而成,有时也叫做“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是解决教学中问题的,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在教育技术中关注的信息技术现在主要包括:广播卫星电视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通讯,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等方面内容。主要是利用这些技术如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所以这只是教育技术研究中媒体应用的一个层面。加强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信息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问题六:如何更好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在课堂教学中,课程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是......>>
问题七:开讲啦,学校是什么,其中包含的教育观 [xué xiào]
学校(教育机构)
学校(英语:School)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主要分为四种: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
希望采纳
问题八:什么叫教育机制 教育机制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的层次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和教育的功能机制三种基本类型。三类机制以及每类机制中的三种机制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教育的层次机制主要包括宏观教育机制、中观教育机制和微观教育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主要包括行政―计划式机制、指导―服务式机制和监督―服务式机制;教育的功能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制约机制。教育机制与教育体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它们之间又是紧密相关的。探讨教育机制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教育机制改革的内容,把握教育机制改革的规律,厘清教育机制改革的思路
问题九:什么是教育组织啊?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等。
baike.baidu/...3xG9-_
问题十:素质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育中起什么作用 素质教育,其实不管什么教育,都有基础教育,最基本的东西,教师永远都是灌输的角色。因为灌输是在最短时间内可以把大量知识传输给受教育者,小学、初中、高中都是这个阶段。
大学教育,是开拓性教学,教师的角色起到交方法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开放状态下进行探索。
传热学与新能源的联系
如上图所示:令A与B位于北半球同纬度某纬线上(左图所示)。
首先,球面大圆是指过该球球心的切面圆。也就是说,球面上任何一个切面圆,其圆心就是球心的话,那么该圆就是大圆。如中图所示,红色圆圈(赤道)、绿色圆圈、地球轮廓(黑色)都属于大圆。相反,AB所在纬线(蓝色圆圈)则不是大圆。
其次,球面大圆连接了球面上两点的最短距离。我们知道,在平面几何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此线段就称作连接该两点的“测地线”,并且该线段是唯一的。而实际上,我们的地面是球面。在球面几何中,连接球面上两点间的“测地线”就是其间的“大圆”,并且最短路径也是唯一的。如中图所示,连接AB之间的最短距离就是图中粗绿线部分,而并非其间的纬线(粗蓝线部分)。实际生活中,例如北京(好比A点)飞往旧金山(好比B点)的航班,往往就遵循着大圆航线原则,即绕开太平洋,沿亚欧大陆东岸及北美大陆西岸飞行。
最后,既然锁定了大圆航线原则,那么更加准确地说,AB将大圆分成了两部分,显然较短的部分才是真正的最短球面距离(右图红色部分),该弧线对应的圆心角由于小于180°,因此称作“劣弧”。而大圆的另一部分称作“优弧”,显然它的路径太长,不是最短航线。
高中生不想读书了怎么办 有哪些出路
摘要 传热学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旨在介绍传热学在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典型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为学生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针对新能源专业的传热学教学痛点,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路径。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为主体、以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核心、以传热学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目标,建立“三阶+三化+一中心”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为新能源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工科 新能源 传热学 教学模式
引言: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能源战略的成败,关乎国家民族命运。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由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高效能源的深刻转变,我国能源结构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层次变革,新能源在能源供给侧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能源技术的加快建设将成为我国构建更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
数字技术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开辟了新路径,它能够融合能源与环境实现创新,解决资源紧缺与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数字通讯技术发展迅猛,能源系统的互联与优化依赖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创新。能源行业的数字化监控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转变能源消费理念,协调供给侧和需求侧。新兴数字技术的普及能够助力清洁能源利用,带动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颠覆性调整。因此,加快建立与发展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学科,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破解新能源技术的共性和瓶颈技术难题,是推动我国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战略选择。传热学作为新能源发展的基础学科,在能源生产消费、开放共享、灵活交易、协同发展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一、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其课程体系必须充分考虑以学科交叉为指导思想。结合我国新工科建设和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它具有多样化的应用背景、多维度的知识体系、多层次的专业构架等特征,涉及化学、物理学、动力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等众多学科。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目前形成了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群、工程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风光能源课程群、其他新能源与储能课程群、能源互联网课程群、前沿讲座课程群、实践环节课程群、素质拓展及个性化培养课程群等九大课程群,后续我们将努力加强完善产教融合支撑体系,进一步优化课程群体系,使之更完备、更科学、更加适应能源战略的需要。
通过课程体系引领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使学生具备整合思维、工程推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转换与应用的理论和知识,受到能源动力工程师的训练,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风光互补等新能源领域从事设备制造与组装、发电系统运行监控、设备维护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千秋基业,人才为先。通过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理论、方法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汇聚学术声望高、专业理论水平扎实、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精英师资队伍,努力培养新能源领域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个新兴专业顺应能源革命的实践而生,也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是开放式的、启发式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科学思维的培养,创新火花的点燃,尤胜于具体知识点的传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新能源,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二、新能源专业传热学教学现状
宇宙中一切物质,无论是人、树木等生物体,还是尘土、冰川等非生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热能。物质具有热能多少的宏观表现就是其温度的高低。传热学研究在温差作用下热量传递规律及其应用,重点研究不同状态下传热模式和热量传递速率。[1]在能源动力、建筑环境、材料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工业中传热学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医学、电气电子、食品加工、轻工纺织、农业生产等领域也都涉及传热研究。
传热学主要研究两类问题:一是为了确定物体内部或空间区域中的温度分布,控制温度保证运行稳定,例如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温度控制;二是为了确定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的速率,以及强化或削弱传热的技术途径,例如生物质气化炉的强化传热。学习传热学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传热学在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典型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正确理解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采用能量守恒法分析传热问题,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结合新能源专业培养目标,目前传热学教学痛点如下:第一,照搬或微调能动、建环等能源类专业的传热学教学大纲,甚至与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班上课,教师讲授内容毫无变化,没有起到新能源专业基础课该有的作用;第二,由于新能源专业开设时间短,大多数传热学授课教师由其他专业教师代替,上课时较少融入新能源专业知识,没有搭建专业课学习的桥梁;第三,借鉴其他专业培养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和学分,缺乏经验指导,创新性不足,教学进程不合理。
三、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专业传热学教学的要求
“四新”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中国”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创新一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新工科以“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为内涵,注重深度交叉融合再出新,培养工科类专业紧缺人才。系统地开展以新能源专业为代表的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对于未来新能源产业和智慧能源经济需要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2]
传热学课程需要新能源专业学生获得热量传递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新能源工程中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新能源工程中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具备解决热能产生、传递、转换、储存与利用中传热问题的能力,能够建立物理模型,提炼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计算。
传热学课程应以“四有”典型案例为载体。有人:教师自身为人师表和专业过硬;有料:工程实例复杂多样与时代接轨;有情:师生配合默契及分析过程有趣;有果:研究结果有用且解决问题有效。
传热学课程应以“四求”教学理念为目标。求真:引导学生追求真理和客观公正;求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善于探究;求深:鼓励学生深层思考和举一反三;求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实践能力。
传热学课程应以“三教育”为思政元素。科学精神教育:追求真理、批判质疑、探究创新;工程伦理教育:行为规范、公正客观、责任担当;实践能力教育:动手能力、团队协作、人际交往。
四、新能源专业传热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为主体,以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核心,以传热学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目标,建立全周期学习支持、讨论互动与信息反馈的“三阶+三化+一中心”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一)三阶
学习追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将不同维度的三个阶段融入新能源专业传热学教学。兴趣唤醒,激发求知欲,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能力,养成学习思维,实现阶梯式进步。
初阶,重在兴趣唤醒与知识体系构建。课前,通过线上资源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传热现象以及工程实际中的例子引导学生预习,带动学生自主探索其中隐藏的传热学知识;课中,利用数字化资源展示传热学相关资料及视频,让传热学学习生动化、形象化;课后,线上布置一些延伸性、发散性的思考题,深化传热学习,完善思维体系。
中阶,强调自主学习与同伴互助交流。课中,通过线下分组讨论、互问互答、多媒体实例研讨等形式丰富传热学习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采用同伴学习与互评、课堂互动任务点达成、思维导图绘制等形式进行评价。实施“翻转课堂”,以“学生分享为主,教师总结为辅”的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一材多用”的综合性人才。
高阶,实现技能实操与团队协作,进行思维延展。学生通过线下传热学课程设计和团队协作展示的形式完成创新实验与实践协作,再通过线上的方式提交文献检索与综述、任务核查与反思。[3]教师将传热学与新能源利用建立起纽带,为学生专业课的深度学习打好根基,如图1所示。
(二)三化
1. 互动参与化
课前:问题导向,教师针对传热知识点设置线上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找出答案回到线下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并完成线上前测。
课中:实例分析,唤醒兴趣,构建知识体系;线下生讲生评,创造互辩学习环境,促进深度学习;团队展示,培养学生协作、实践能力。
课后:发布线上后测、章节测试、作业与讨论,通过互评完成同伴学习;课后作业注重巩固反思,并回溯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互助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课程思政化
挖掘传热学与新能源联系中的思政元素。例如:将热能融合于新能源利用,培养可持续发展思想和节能意识;利用传热学理论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传热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实验数据,保证学术诚信;对余热废热的处理,要考虑环境、生态、安全等因素。
3.评价多元化
目前各高校传热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为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80%,实验、出勤、作业等占总成绩的20%-30%,这不利于全能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别于研究型人才,注重的是会应用,淡化理论性的推演过程,针对这样的人才需求,应打破传统的成绩考核方式,全方位多角度评价,[4]建立如图2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三)一中心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专业传热学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
五、结束语
通过分析新能源专业传热学教学现状,深挖教学改革痛点。结合“四新”建设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对新能源专业传热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了“三阶+三化+一中心”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符合当前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如何将新能源利用与传热学课程有机融合,是新时代高校师生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重点
社群运营——第八讲社群内容精讲
高中厌学或学不进去的情况很常见,通常是由于学习压力、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因素所导致。以下是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你克服这种情况:
寻找学习的兴趣点: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例如使用互动性强的教学视频、阅读有趣的故事或科学实验等,这有助于你找到学习的兴趣点,从而慢慢地消除厌学情绪。
制定学习计划:通过规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可以让你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学习计划也可以帮助你掌握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技能,提高自律性和坚持力。
寻求帮助:如果你发现自己难以理解某些知识点,可以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他们可能会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帮助你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采用积极心态:对待学习要采取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可以学好,并认识到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厌学情绪,坚持学习,最终取得好成绩。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定时复习、分解任务、避免拖延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调整学习方法:尝试调整学习方法,例如采用思维导图、制作笔记、参加讨论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保持身心健康: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你保持身心健康,从而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和挑战。
社群想要长期可持续发展,稳定的内容输出是必不可少的,今天就从PGC和UGC两个方面来说说如何做好社群的内容运营。PGC内容栏目化社群未来内容的方向应该是能够持续稳定地标准化输出高品质内容,这是核心竞争力。而内容栏目化就是内容标准化的一个实用打法,效果显著。那么什么是栏目化呢?简而言之,就是在规划内容的时候,有意识的把主题类似,选题相关的内容归为一类,策划栏目名称以及选题方向,固定栏目化运作,形成特定风格的内容集合。栏目化内容运作不只是在做内容,更是一种产品运营、品牌打法,它会让用户的阅读期待感更强,同时自己平台给用户的内容预期也会更清晰,而且固定栏目一旦形成就会叠加内容的力量,打造出自己平台的更多内容符号,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用。举几个常见的栏目化的例子,吴晓波频道推出的“财经日日评”栏目,视觉志推出的“七言”栏目、女神进化论推出的“30秒知识点”栏目、大象公会推出的“混乱博物馆”栏目、深夜发媸推出的“明星时髦研究所”栏目等等。如果你的内容现在还没有栏目化,那么这里是强烈建议专业内容可以栏目化。在栏目化之后,其实相当于你的内容有了子板块,每个子版块的内容如果做大了,那也是不容小觑的内容矩阵。系列化什么是系列化呢?系列化乍一听和栏目化还真有点相似,但是系列化更加强调系统性。比如你要写「新手如何快速上手社群运营」这样一个主题,在你写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这是一篇文章写不完的,包含的「定位」「筹备」「内容」「工具」等等板块,都可以单独扩展成更长的文章,每个环节要是细化来讲,还可以延伸出更多的系列内容。对于用户而言,系列型内容更加成体系,吸引更强烈,而且内容之间能够形成互补和升级,会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你自己而言,系列化的内容能形成联动,有利于提升用户粘性,它也会和栏目化内容一样叠加每一篇内容的势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产品,增强内容竞争力。如何做好系列化呢?有两个方法可以推荐给你。第一个是做思维导图,你可以按照自己的逻辑,将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梳理出来一个比较完善的思维导图,然后按照思维导图的每个分支,再继续去细化出更多的分支,每个大的分支,就可以单独形成一个独立的内容,当你把整个思维导图上的大分支都写完的时候,一套系列化的作品就诞生了。第二个方法,是可以去参考别人推出的付费课程的目录,因为从目录角度来讲,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化的目录,围绕课程的大主题,拆解的比较详细,也很有逻辑,所以当你自己写不出来的时候,可以去参考参考付费课程的详情页目录。个性化社群内容的个性化,与其说是一种内容思维,我觉得更是一种品牌思维,它给你提供了与其他内容的竞争壁垒。现在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多,内容也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用户看到类似内容的时候,都产生了厌烦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那就是类别可以一样,选题可以一样,切入点可以一样,账号风格却是很难一样,把自己的个性化风格强烈融入到你的内容中,那就会很不一样,你很可能因为自己的个人魅力吸引到一波死忠粉。现在的读者,特别是年轻化群体,除了内容对口,还特别重视是否是自己喜欢的风格类型,就像结交朋友一样,他们会找自己谈得来的人。另一方面,是视觉上的个性化,从你的头图、头部设置、尾部布局、内容排版、色彩搭配等等每一个方面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几乎所有的大V也都这样做了。品牌认知和传播属于大众心理学范畴,在用户看你的账号时,文字是需要转化成语言进入大脑,而视觉则是直接传达,能更快占领用户心智。最后说说,这种个性化的打造不需要你花费很多精力,一小点的变化也会带来差异化,用心改变,一劳永逸。互动化社群里内容的运营,绝对不能是一个人在那里自己看的很嗨,观众却不产生丁点的互动。在你的内容里,加入一些小的互动,能够让你和社群用户的关系发生很大的改变。常见的互动方式有哪些呢?比如:可以在结尾处每天一句走心的话;可以每天一个互动话题有奖征集;可以每天专门放上一篇文章的最佳评论;可以每天回答一个粉丝问得最多的问题(先征集);可以每天一个谜语/提问/猜图等问题类互动,第二天公布;可以每天一句自己录的简短语音;可以每天一句经典文案,附上作者;可以每天征集一个粉丝疑问,大家留言出谋划策;可以隔几天征集一下读者故事,然后发布;甚至你都可以每天推荐一个核心粉丝的个人微信。这些方法在推文结尾处都可以形成固定版块,持续来玩。我向很多人推荐过,不仅提高活跃度,还能增加粉丝关注的可能。甚至有的账号每天尾部的互动反而成了亮点,就冲着这个才关注的。互动不用多说,有时间一定要做。策划不是问题,没人参与不是问题,先动起来。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这种尾部的玩法和内容一定要和你本身定位或调性相符,不要八竿子打不到一瞥,适得其反!总之,我们在社群的内容中一定要加入更具风格和特色的东西,固定栏目、系列化内容就是很好的切入点,一旦确定了玩法,就需要坚持风格,经常互动。没有长期的坚持输出,特色内容和风格是形成不了的。做选题上面说完了好的内容具备的一些特点,那么接下来再说说具体策划内容也就是做选题的时候,应该怎么做。1.通过垂直领域找选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你的内容一定要和你的社群定位相符合,不能健身的社群发着汽车的内容,八竿子打不着;而是应该持续输出健身的知识。当你需要给账号做定位时,有以下2个快速路径:对目标用户人群细分和对行业(产品)细分。我们以汽车行业为例对目标用户人群需求细分,可以分为:学车、买车、换车、卖车。对目标用户人群爱好细分,可以分为:越野、超跑、改装、自驾。对汽车产品进行细分,可以分为:SUV、MPV、豪华车、新能源、跑车、皮卡等。以上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可以作为汽车类账号的定位。2.通过竞争对手做选题简单的来说就是分析领域大号高数据表现文章。可以分3步操作:账号收集+文章筛选+素材库分析账号收集,通过第三方榜单平台(新榜、清博指数等)、各自媒体官方榜单(头条号、搜狐号等)搜集你的行业竞品账号。(P.S.除了以上这些榜单,一些被推荐至APP首页的内容也是不错的,可以点击文章然后进入主页看历史文章。)搜集完竞品账号,则需要开始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基本操作是批量爬取历史文章(一般先分析3个月),依照数据表现(阅读量、评论量)筛选出高质量文章。(P.S.之所以设置两个维度,是为了尽可能过滤掉刷阅读量作假的文章,因为分析这类作假账号的数据没有任何意义。)3.从用户需求做选题洞悉用户需求的3大方式:百度指数、热点话题和直接反馈。通过百度指数,你可以知道所在行业的趋势研究,需求图谱,资讯关注以及人群画像这些信息。(P.S.直接搜索「百度指数」,登录百度账号就可以使用,不难。本文不做详细赘述,不会操作的网上详细教程一大堆,总有能看懂的。)热点话题通常就是所说的「借势营销」,热点又分:「可预见热点」和「突发热点」。「可预见热点」在每个月的营销日历里,百度一下有很多。「突发热点」通常始于微博、知乎等平台,追这类热点有2个原则,分别是:负面热点不追和指数开始下降的热点不追。以上都是间接了解用户需求,当然你还可以通过一些运营技巧直接获取用户反馈。比如:公众号推送设置规定的「Q&A」环节,固定某天推送收集问题,固定某天集中进行答疑。UGC内容社群前期:营造良好的社群氛围社群的垂直兴趣的活跃氛围,能让目标人群留下来生产内容。很多人并不是刚加入一个社群就迫不及待的发言,而是会有一段时间的观望期,看看大家都在说什么,慢慢了解社群文化,熟悉社群氛围,评估这个社群是否与自己的期待相符,然后才会以“我正式加入了”的心态产出内容。我们以社区文化非常好的B站来为例,分析一下为什么B站收到那么90、00后的喜爱我们都知道现在B站是很受90后二次元群体一代的喜爱,那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的90、00后的喜爱呢?B站董事长睿总曾经披露过B站的用户年龄数据,在B站超过一亿的活跃群体中,17岁以下的用户占绝对的主流,接下来是18到24岁的用户,25岁以上的用户加起来不到10%。在北上广的大学生还有中学生里面,B站的用户超过50%。所以说B站的目标用户是喜欢ACGN文化以及吐槽文化的青少年。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B站官方给他们提供了感兴趣的内容,比如B站的首页,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活泼,用二次元的话来说就是很燃,排版相对比较密集。B站正是营造了这种热闹的氛围,吸引着这批年轻人,不过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人来说,可能就不太习惯这样的风格了。就像B站董事长睿总说的:B站并非创造内容的团体,而是为创造内容的人提供服务和平台。在生产者和用户之间建立链接,让喜爱个性化、多元化文化的人,把B站当成他们的乐园。那么,B站虽然是一个内容社区APP,但是其背后的运营原理,我们是可以借鉴到社群里的。社群要有自己的亚文化,要有社群成员专属的梗,只有社群成员可以听得懂的一些「黑话」,这样的一些亚文化元素,其实都是很好的氛围营造利器。社群前期:建立一套可控制的管理机制对广告0容忍,还用户一个干净的环境并建立一套可控制的管理机制。每个社群都会有广告,所以每个社群应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通过这套机制,打造一个纯净的社群环境,不要沦为广告营地。不过一个社群对广告问题其实也是很纠结的。特备是对于刚起步,用户活跃度不够的UGC社群,其难点在于:1、行为认定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甚至不能简单的认为推销商品就要处理例如:推销某某面膜,那是肯定可以马上处理;但是帮自己爷爷奶奶推销自己生产的有机食品呢,帮老家的滞销水果打广告呢?2、即使认定为广告,此用户要如何处理像那种一来社群就拼命发的,当然可以直接封号,但是像这种:活跃的女性用户,偶尔会发发微商的东西呢?这种用户你就是删贴都可能造成一个优质用户的流失这些垃圾信息的后果也很好理解。降低用户活跃度,不管男女几乎所有用户都反感这方面的内容,这样会降低社群吸引力。而处理方法可以是:首先认定此推广行为是属于商业性质还是公益性质。公益性质直接绿灯;只发微商信息,只发商业广告的用户直接删帖封号;建立沉帖机制,针对既发小广告,又发用户感兴趣内容的用户(主要是女性用户),对该用户发的商业广告沉帖(只有发帖人自己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其它内容绿灯;建立红白名单机制,那些长期活跃且未发过小广告的用户放入白名单,任何帖子均能正常显示,其它用户发帖时,对图片上有文字或者含有大量数字和英文的文字帖先进行拦截(还是只有发帖人自己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然后人工审核。如果是进入红名单的用户则每个帖子都必须人工审核。吸纳活跃用户协助处理,举报机制很多社群都有在做,没啥可说的,处理机制的话建议可以在后期吸纳种子用户,例如设立了小组长。给予小组长足够特权,让他们获得一种受尊重感,利用他们来协助处理微商及广告行为。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认可,有时候你给TA一个然并卵、但其他人没有的title都会让TA感动一番,愿意去产生更多内容。人与人之间的激励也是双向的,作为社群运营人员很多时候你在工作上得到的鼓励并不是来自于你的上司,也不是涨薪水,而正是这群可爱的像朋友一般的用户,学会去享受他们给你带来的安全感。一个社群能够持续地生产出优质内容,用户活跃度也维持在一个相当稳定的状态,这时候对于变现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社群中期:确定一批可以持续生产内容的意见领袖在随着你的社群进一步发展、成熟,需要对社群的用户进行精细化分级及分类管理,由此才能让内容生产者有持续上升及输出内容的空间。比如:打通用户的关注链,培养明星用户,内容消费者用户则可关注那些在各个兴趣领域里关注到这些明星用户,这能进一步促使这些用户提升内容质量及专业度,培育良性的社群内容正向循环,良性的生产者竞争等等,而明星用户由于其偶像包袱的存在,会更愿意保持内容的中立性。这些都是一个UGC社群最乐于见到的场面。我们还是拿B站来举栗子如果了解B站或者深度的用户都知道,B站是有一批专门生产内容的UP主,这些UP主发布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番剧、鬼畜、动画等。通过内容吸引用户来浏览。被吸引的用户通过发布弹幕和评论以及投币,分享收藏甚至是承包这些行为,返回给UP主。UP主受到激励会继续创作。B站主要做的就是从UP主到内容再到用户这个环形成的氛围维护和打造。这三者之间最为关键的角色就是UP主,它不仅决定了内容的质量和数量,也影响着用户的活跃和拉新。通过在产品设计和业务逻辑上加强对UP主的保护,也可以吸引更多,相同兴趣爱好的UP主入驻。社群中期:如何维护核心用户如果你完成了前期社群的内容生产工作,那么恭喜你,你的社群已经超越了市面上50%的社群了。在社群的发展中期,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持续更新内容的同时,挖掘/维护社群的核心用户。核心用户应该符合这些要求:(1)对社群/平台本身有认同感(2)可以保证一定的空余时间访问社群(3)有一定的文字产出能力把这些用户找出来,给予他们一定的特殊权利(主持社群、管理社群等)与特殊身份(助教,小组长、管理员等),可以有高阶用户群重点维护。因为对社群有认同感,所以这些用户天然的会站在社群的角度说话。又因为有特殊权利和特殊标识,所以在社群中也就有了话语权。作为社群的运营你要非常清楚的知道这些核心用户的性别,年龄,工作,所在城市,兴趣爱好等等。了解清楚这些之后,你才可能做好核心用户群的运营,保证这些用户的活跃与高质量内容的产出。核心用户也是从普通用户培养起来的,而且整个培养的过程非常的脆弱。如果一个潜在的核心用户发了很用心写的内容,但是没有人看,没有人回复,该用户就非常容易流失掉。你需要一套完整的核心用户挖掘培养计划。介绍一个我常用的方式。第一步:在社群发起一个话题活动。勾起用户的表达欲望。第二步:参与活动并且质量不太差的内容,全部给予曝光和推荐。表示社群是认可你的观点和内容的。第三步:针对性的马甲回复跟进。用5~10个马甲,针对性的在某个潜在的核心用户发表的内容下评论/回复。表示用户是认可你的内容和观点的。第四步:在第三步中,参与回复的马甲再发布内容,反向引导潜在的核心用户回复/评论。让核心用户与马甲产生弱社交关系。第五步:官方管理员跟进,发布成为社群版主的,加微信/qq针对性的维护。要运营好一个社群,需要做的事情多且杂。你需要有一批死心塌跟随你的核心用户,帮你维护社群,帮你生产内容,帮你组织活动。如果你无法找到这些核心用户,那么你的社群就只能停留在社群的最初级的层面。永远都是自己伪装成用户生产内容并无法自拔。社群后期:搭建一套完整的UGC内容生态如果你完成了前面说的这些步骤,对一个嵌套在主营业务下方的社群来说,基本已经够用了。但是我们有更高的追求,我们希望更多的用户可以参与到生产内容中来。对普通用户来说,生产一篇干货满满的长文确实不现实。但是让用户发表一些高质量的评论/回复,这我们还是期待。一些固定的栏目,其实可以从拥有较强内容生产能力的成员那里进行提前约稿,甚至可以约在社群内分享,事后将分享内容整理输出成干货长文,传播给更多的人看到。同时,奖励一套比较完善的优质内容奖励体系,比如累计分享多少次/发布多少篇优质内容,可以获得不同级别的荣誉称号,并且能获得一些权益或者奖励,将这个过程打磨成一个完善的机制,将机制公示给社群成员,也会刺激社群成员努力去生产内容。把奖励当成社群的运营成本,奖励机制上线后,你会发现社群的整体质量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当然奖励的设置也很考究,对用户来说不能太难,这样用户没有参与的兴趣。过于简单就成了普惠的奖励,达不到提高内容质量的效果。门槛设置在30%的用户认真发布内容大概率可以拿到奖励就可以了。我们必须要承认,很多用户无法产出高质量的内容,点赞已经是他们的极限了。做到这一层,社群的完整生态算是搭建完毕了。在这样的社群,为主营业务转化用户,为主营业务触达用户,为主营业务留存用户都可以高效的完成。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