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比亚迪汉EV的新闻特别的多。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是三方面。首先,作为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老大,比亚迪在低端新能源车市场无人能及,但是在高端车型方面,却有市场空白,没有畅销的车型。其次,在特斯拉Model?3国产之后,纯电动汽车的冠军的宝座就被抢走了,而比亚迪却没有丝毫的反手之力。第三,随着蔚来,小鹏这些造车新势力公司的产品日渐成熟,也进一步蚕食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他们的互联网思维造车,确实给车市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
因此所有人都盯着比亚迪,比亚迪是应该拿出一款车,证明自己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以及进一步巩固自己在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市场第一的地位了。所以,在万众瞩目下,比亚迪汉EV横空出世。
但随着比亚迪汉EV的上市,更多的关于它的负面信息和报道也逐渐出来了,其中一个就是试驾事故。我们都知道消费者买车要去4S店试驾。而试驾能让消费者更好的了解一款车。比亚迪汉EV上市仅两个月,却出现了三起试驾车事故。
8月26日,一辆比亚迪EV事故的视频在网上疯传,通过视频发现,它的左前轮一半脱出车体,左后轮胎爆胎。现场也没有与其他车辆碰撞的痕迹,气囊也没有打开,也没有人员的伤亡。
而事后比亚迪官方发表声明,称这是客户试驾过程中的误操作导致的。最后交警裁定,试驾者刘先生,负事故的全部责任。
无独有偶,在比亚迪汉EV刚上市之初的7月份,据说是一位特斯拉车主去4S店试驾,也是发生了交通事故,这次事故更为严重一些,车头保险杠已经有部分损毁。事后,据说这位试驾者将撞坏的车辆买了下来。
这次事发之后,比亚迪官方发布了一个安全试驾提醒。这个安全试驾提醒,一方面是告诉消费者要安全驾驶。另一方面,相当于给自己的车再次进行了宣传。3.9秒加速,相当于战斗机起飞,制动距离世界第三,麋鹿测试80km/h的字眼,都出现在了比亚迪的官方说明中。
上面两起事故,还只是被曝光的两起事故,还有很多是没有被曝光的小事故。比如下面这个,同样是一辆红色的汉EV,车尾出现了变形。它也是一辆4S店的试驾车,也没有上牌。
因此,比亚迪汉EV上市一个多月的时间,出现了三次试驾事故。这不免让人浮想联翩。难道试驾比亚迪汉EV的都是新手?他们的驾驶技术都不行?还是说比亚迪汉EV的车存在一些问题,还是说比亚迪4S店的试驾过程,存在一些不不安全的管理方面的漏洞呢?
我认为,比亚迪汉EV试驾车事故频发,也无外乎是车的原因,4S店的原因,以及试驾者本身的原因。
比亚迪汉EV的问题:
首先,厂商在对产品进行宣传的时候,大肆宣传它的3.9秒百公里加速,媲美战斗机等等。这些字眼当然在宣传的角度,很好的对产品进行了宣传。但也对驾驶者进行了诱导,那就是想体验一下,它的百公里加速是不是真的像官方所言有这么快。而目前纯电动车市场,除了比亚迪以外,其实是没有其它厂商把百公里加速过度宣传的,最起码没有把3.9S印在车后面。也正因如此,特斯拉,蔚来汽车的百公里加速也都很快,但是就很少有关于试驾车的事故发生。
其次,由于产品定位是3.9S的高性能车,因此在调教上肯定是尽量做的比较激进。这也与目前我们广大消费者的驾驶习惯是有区别的。毕竟不是所有人天天都开性能这么强劲的车。我认为比亚迪汉EV可以在车内通过声音加入必要的提醒,或者是默认经济模式,让油门偏柔。然后消费者手动切换到运动模式下,再给消费者一个加速快感。这样让驾驶者心里有个准备,不至于措手不及。
4S店的问题:
消费者对车的性能没有预判,那么4S店的陪驾员肯定是知道车的性能的。我认为4S店没有尽到告知的义务,或者说是在试驾之前能否先进行一个小培训,或者干脆让试驾经验不足的新手消费者,先短暂试乘之后,再进行试驾。给试驾者一个心理上的接受过程。这样是不是更好呢?
试驾者的问题:
试驾者作为普通消费者,这部分人中有一部分是原来就是新能源汽车的车主,虽然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很多了,但不是每一款都像汉EV这样有3.9秒加速。另一部分是原来燃油车的消费者,他们被厂商的宣传吸引,只是想体验一下3.9秒的加速快感。再加上厂商大肆对产品性能进行宣传。试驾者在试驾比亚迪汉EV的时候,我想8成都会把油门踩到底。
一般4S店的试驾路线就是普通的城市道路,不是高速公路。油门到底3.9秒时速破百,这不出事故才怪。?
总结:因此比亚迪汉EV上市两个月,三起试驾车的事故,厂商的宣传,产品调教,4S店,试驾者都有问题。我认为比亚迪要加强对4S店的管理,或者在4S点试驾车上,用醒目的贴纸提醒试驾人员。毕竟去4S店试驾的人,并非全是想买车的人,也有的就是去想开一开体验一下而已。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把撞坏的试驾车开回家。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什么是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有哪些种类
电车之家,别名电车之家网,
网站模块如下:
资讯:提供国内、国际相关的电动汽车资讯,并包括市场行情、专家访谈、产业配套设施资讯等,并网站编辑部撰稿,并接受外部投稿和转载。
展会:包括国内展会、国际展会,涉及到国内外电动汽车展会展览,电动车展会、新能源汽车展会、混合动力车展会、电动汽车充电桩展会等各类相关展会展览会议。
视频:提供电动汽车视频、新能源汽车视频、电动车视频,涉及试乘试驾、汽车展会、在线观看等方面
图库:由编辑部采编和厂商单位供图,提供电动汽车图片,电动车图片、新能源汽车图片、混合动力车图片等各类相关图片大全。
下载:收集整理纯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相关资料,提供免费下载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相关的培训资料、维修资料。
电车之家整体以新闻为主,文字、图片与视频、音频结合,通过电车之家网编辑部原创报道及业内资深媒体人投稿,可提供电动汽车新闻、新能源汽车新闻,并汇集新能源、节能减排等各个方面最新信息资讯。
电车之家主要聚焦于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资讯提供商这一主业,并持续优化以争取和保持主流搜索引擎对电车之家网的评估认可。电车之家网处于电动汽车、新能源企业行业媒体之一。同时,借助新兴互联网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发展,公司也在同步运营多款新媒,公司紧紧抓住行业发展机遇,以能为客户带去切实价值为导向,努力为客户提供持续高效高质稳定的服务。详细内容见电车之家的百度百科
科技眼|新能源车频繁爆炸 电池安全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
1、纯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BladeElectricVehicles,BEV)是一种采用单一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的汽车,它利用蓄电池作为储能动力源,通过电池向电动机提供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转,从而推动汽车行驶。
2、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HybridElectricVehicle,HEV)是指驱动系统由两个或多个能同时运转的单个驱动系联合组成的车辆,车辆的行驶功率依据实际的车辆行驶状态由单个驱动系单独或多个驱动系共同提供。因各个组成部件、布置方式和控制策略的不同,混合动力汽车有多种形式。
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uelCellElectricVehicle,FCEV)是利用氢气和空气中的氧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燃料电池中经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能作为主要动力源驱动的汽车。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实质上是纯电动汽车的一种,主要区别在于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不同。一般来说,燃料电池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化学反应所需的还原剂一般采用氢气,氧化剂则采用氧气,因此最早开发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多是直接采用氢燃料,氢气的储存可采用液化氢、压缩氢气或金属氢化物储氢等形式。
4、氢发动机汽车氢发动机汽车是以氢发动机为动力源的汽车。一般发动机使用的燃料是柴油或汽油,氢发动机使用的燃料是气体氢。氢发动机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是纯净水,其具有无污染、零排放、储量丰富等优势。
5、其他新能源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包括使用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的汽车。目前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指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常规混合动力汽车被划分为节能汽车。
消费者不愿意购买新能源车的最主要原因有三个:充电慢、寿命短、保值率低。但如果宏观的去看,我身旁有不少人还在担忧一个隐藏问题——电池安全。
今年8月,网上一段视频传遍全网。视频中一辆闽G牌照的北汽新能源汽车在充电的过程中逐渐冒烟、起火,消防车赶到现场后立即对车辆进行灭火处理,而就在灭火的过程中,车辆突然发生爆炸,车门、前后挡风玻璃被炸出去数米之远,场面惊心动魄。
而就在近日,威马也出现爆燃的事故,一时间关于电池安全的话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的确,对于不断发生电池燃烧,爆炸的情况,消费者也越来越担心电池的安全性。
事实上,新能源车起火燃烧的新闻并不少见,特斯拉、蔚来、理想都曾有过自燃事故,但真正的“爆炸”却是极为罕见。所幸,这起事故因为疏散较快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那么一辆好端端的车为什么会在充电时突然自燃、并且发生爆炸呢?下面咱们就一起回顾一下这次事件的始末,顺便聊一聊新能源车的电池安全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
●新能源车爆炸事件回顾
这起事件的前因刚才我们已经讲过了,主要来看一下厂商的善后工作。针对此次北汽新能源汽车起火爆炸的事故,北汽相关工作人员也发表了如下声明:
“根据视频以及现场初步排查情况看,事故发生及处理期间未见明火,也未见持续冒烟情况,不符合电池过热现象规律。同时基于车厢内外表面清洁度,未发现由电池过热带来的碳化污迹。”
另外,北汽方面还表示,不排除车辆上存在易燃易爆品的情况,公司专项组目前正配合车主和消防部门调查了解此次事故原因。
虽然我们暂时还无法得知车辆爆炸的具体原因,但这份声明显然还是以安抚用户为主。一方面,很多北汽新能源车车主在得知事故后表示十分担心自己车辆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厂商也在尽力向外界证明「车辆燃烧与电池组无关」。
车辆是否真的是电池组出现了问题,我们目前还不敢断言,毕竟官方的检测结果还没出。但从视频中可以看出,车辆的确是先从底部的电池位置冒出白烟,显然已经是出现了过热现象,而随后在灭火的过程中才发生了爆炸。
而至于官方所说的易燃易爆物品引起起火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从常理来看,车内起火会率先引燃车内的设施,出现明火。而视频中的车辆则是底部先冒烟,爆炸时才出现了明火。
发生爆炸的车辆是北汽新能源旗下比较知名的一款小型电动SUV——EX360,很多地区都会将该车作为「区内出租车」使用,所以保有量很大。这辆车搭载的是三元锂电池,电池组容量为48.1kWh,NEDC续航里程为318km。
值得注意的是,该车的电池组并没有配备液态冷却系统,而是采用了成本较低的风冷系统。考虑到这辆车的价格,这种配置的取舍也在情理之中。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当天福建三明市的温度为24°C~36°C,温度正常,所以因为高温导致的车辆自燃可能性不大。
总而言之,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对此次事故持保留态度,毕竟引起车辆自燃的原因有太多。我们真正要关注的重点,应该在爆炸的原因上面。在梳理了几种可能性后,下面就和大家聊聊我的个人看法。
●爆炸原因推测
一、电池组的设计结构存在缺陷
此次事故车辆爆炸时的威力十分巨大,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最终应该都是引燃了电池组导致的。所以理论上来讲,如果电池组真的存在自燃或爆炸的安全隐患,那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结构的设计存在缺陷。
刚才提到过,车辆散热系统的温控管理不够好,会很容易导致电池组过热。新能源车在充电的时候,电池组会散发大量的热量,如果实在炎热的夏天,那几乎是时时刻刻在考验着温控管理系统的处理能力。
而当天福建三明市的温度虽然比较正常,但由于北汽EX360采用了风冷散热,所以我们也有理由猜测事故的原因与散热系统有关。要知道,这是入门级新能源车最常见的散热系统,也希望北汽新能源能尽快查出原因,避免众多的车主提心吊胆。
二、车辆的安全测试数据不够
自从新能源车在国内的地位逐渐攀升之后,许多厂商就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开始大量的制造入门级的纯电动车。原因很简单,国家早期对于新能源车的补贴非常高,只要跟着政策走,几乎大概率会挣到钱。
但电池组的研发和测试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想要挣到钱,就必须快速且大量的下线产品。这样一来,电池组的许多安全测试和实验也许根本就没有达标,或者说仅达标了几次就投入量产,消费者拿到的车当然会存在各种安全隐患。
好在,随着政策的完善和补贴的退坡,如今已经没有厂商敢公然做出“骗补行为”。新技术和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车辆的安全性,由于北汽EX360的研发周期较早,所以也更容易出现安全性问题。
三、产品的耐久度不够
北汽EX360是2018年初推出的新能源车,截止到现在有两年多的时间。对于燃油车来讲,这个时间也许才刚刚起步,但对于新能源车来讲,这「两年」的发展已经足以比肩燃油车「四、五年」的发展,所以技术落后是不争的事实。
在车辆的使用过程中,零部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化。一般来讲,新能源车电池组的正常寿命应该在6~10年之间,非储能组的零部件寿命还可以更长。北汽EX360之所以会发生爆炸,可能也和零部件的寿命短、或者说车辆的耐久性不足有关。
四、充电标准不统一
前几年我国新能源车刚刚普及的时候,市场上遍布着各种各样的充电标准和充电桩,其中充电接口就有中国、美国、欧洲三种标准,而充电行驶还分为直流充电、交流充电,更不要提直流充电又分为CHAdeMO标准、国标标准、CSS标准等等,十分复杂。
由于这些标准不统一,所以导致有些新能源车只能找特定的充电桩充电,而聪明的厂商则想出了通过转接头充电的方法。这就像是单反相机的转接环,虽然能用,但一定会有副作用,比如新能源车转接充电就很容易导致保护系统失效,出现故障。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如今大部分新能源车的充电接口、形式基本都已统一,我国的充电站基本也全部换位了“国标标准”的直流充电桩。由于目前还不确定事故车辆是否使用了转接充电,所以这也有可能是导致爆炸的原因之一,但可能性较小。
五、真实用车情况的数据不够
这是最容易被厂商忽略的细节之一,因为消费者的用车情况千变万化,所以实验室也不可能模拟出全部使用环境,只能针对其中最常见的做深入分析。想要增加实验室,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也许从量级的角度看,厂商认为没有必要测试一些极端状态下的使用情况,于是就留下了安全隐患。
其实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燃油车,出厂前尽量做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安全测试,比常规的「极寒、酷暑、雪山、沙漠」更为重要。当然,这一切仍然要归结到「厂商愿意为之付出多少成本」这件事上。
●写在最后
坦白说,新能源车即使发展到今天依然算不上成熟,这不单单是产品本身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的问题。在政策如此大力扶持新能源车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如果能够获得一块指标,它选择燃油车的概率依然更大。
所以说,政策的推动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新能源车想要变革必须得有技术来雪中送炭。无论是安全性、实用性、还是可靠性,新能源车目前所有的问题我相信终究会有一天会得到解决。但我更希望,能减少用户为此付出的代价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